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课程建设 > 正文

心理健康教研室课程设置

【来源:心理健康教研室课程设置 | 发布日期:2014-07-07 】

三、课程描述

(一)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学校开展班团心理活动,举办心理讲座,进行个别咨询,我校也不例外。总结起来,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1——2008年。在这阶段中,史晓红老师和孙一鸣老师参与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并于2004年开始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开设,以课程为依托广泛开展心理辅导中心工作及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沙龙活动。2007年创办了《心灵绿洲》小报,以“怀抱一颗爱心,恪守科学理念,传播心理知识,疏解心理困扰,提升心理素质水平”为宗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同年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朋辈心友在学生中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援助,及时向中心反映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提供帮助。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200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程,这为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挑战。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们围绕本课程建设,在课程性质与特点、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估与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有以下成果:

1.由原来的18个课时,改为六个专题讲座,重新编写和完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

2.该课程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学科课程的内容。因而精心设计、组织编写了互动活动方案。

3.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如《社会心理学》、《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均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二)理论课和理论实践课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序号

内容

学期

学时

1

新环境·新视野·新起点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

第一学期

2

2

相逢总是缘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适

第二学期

2

3

让心灵轻舞飞扬

——大学生的情绪(自我)管理

第三学期

2

4

认识我·喜欢我·表达我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成长

第一学期

2

5

问世间情为何物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解读

第三学期

2

6

路就在脚下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第六学期

2

2.实践体验活动安排

序号

内容

学期

学时

1

我的大学我的家——新生适应团体辅导

第一学期

2

2

美丽心情——情绪管理团体辅导

第三学期

2

3

悦纳自我·快乐生活——自我探索团体辅导

第一学期

2

(三)教学条件

1.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课程开设的前几年,主要使用张满堂老师主编、各高校参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近年来,为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自编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

2.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参考书阅读推荐: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张满堂主编,2009年修订出版。

2.《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黄希庭郑涌主编,2003年5月第5版。

3.《阳光伴我行:情绪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喜亭主编,2008年5月出版。

4.《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北京理工大学生出版社,贾晓明主编,2010年1月出版。

心理杂志推荐:

1.《大众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主办。

2.《心理与健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

心理网站推荐:

http://www.psych.gov.cn(中国心理网)

http://www.psychcn.com(华夏心理网)

3.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体现课程的学科活动性质,引进团体辅导技术,进行小组活动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为拓展教学效果,持续有效地影响学生,坚持全体学习和个别咨询相结合,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多渠道并举。

4.教学效果

从内容方面来看,讲课内容有现实意义,即能贴近生活中较为突出的热点问题,针对性较强。从教学过程与方法来看,几位老师都能做到使用多媒体现代化设备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备课认真,熟悉教材,联系实际,注意互动,教学设计较为妥当、新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